ATA4S-00端子模塊AAI143-S00橫河YOKOGAWA
AAI143-S00/ATA4S-00橫河輸入模塊
|
| 描述 |
型號 | AAI143 | 模擬量輸入模塊(4到20毫安,16通道,隔離) |
后綴代碼 | -S | 標準型 |
-H | 數字通信(HART協議) | |
5 | 沒有防爆保護 | |
E | 有防爆保護 | |
0 | 基本型 | |
3 | 與ISA標準的G3選項和溫度(-20至70°C)選項 | |
附加代碼 | /K4A00 | 與KS電纜接口適配器(用于連接AEA4D端子板)[產品型號:ATK4A-00] |
/A4S00 | 用壓力鉗接線端子[產品型號:ATA4S-00] | |
/A4S10 | 用壓力鉗端子(突波吸收器)[產品型號:ATA4S-10] | |
/A4D00 | 雙壓接線端子座[產品型號:ATA4D-00] | |
/A4D10 | 雙壓接線端子座(突波吸收器)[產品型號:ATA4D-10] | |
/CCC01 | 帶連接器蓋MIL電纜[產品型號:ACCC01] |
ATA4S-00端子模塊AAI143-S00橫河YOKOGAWA
日本橫河AAI143模擬量輸入模塊型號:
AAI143-S50 AAI143-S53 AAI143-SE0 AAI143-SE3 AAI143-H50 AAI143-H53 AAI143-HE0 AAI143-HE3
AAI143-S50/K4A00 AAI143-S53/K4A00 AAI143-SE0/K4A00 AAI143-SE3/K4A00 AAI143-H50/K4A00 AAI143-H53/K4A00 AAI143-HE0/K4A00 AAI143-HE3/K4A00
AAI143-S50/A4S00 AAI143-S53/A4S00 AAI143-SE0/A4S00 AAI143-SE3/A4S00 AAI143-H50/A4S00 AAI143-H53/A4S00 AAI143-HE0/A4S00 AAI143-HE3/A4S00
AAI143-S50/A4D00 AAI143-S53/A4D00 AAI143-SE0/A4D00 AAI143-SE3/A4D00 AAI143-H50/A4D00 AAI143-H53/A4D00 AAI143-HE0/A4D00 AAI143-HE3/A4D00
AAI143-S50/A4D10 AAI143-S53/A4D10 AAI143-SE0/A4D10 AAI143-SE3/A4D10 AAI143-H50/A4D10 AAI143-H53/A4D10 AAI143-HE0/A4D10 AAI143-HE3/A4D10
AAI143-S50/CCC01 AAI143-S53/CCC01 AAI143-SE0/CCC01 AAI143-SE3/CCC01 AAI143-H50/CCC01 AAI143-H53/CCC01 AAI143-HE0/CCC01 AAI143-HE3/CCC01
蘇州,簡稱“蘇”,古稱姑蘇、平江,是江蘇省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風景旅游城市 [1] 。截至2019年,全市下轄5個區、代管4個縣級市,總面積8657.32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477.6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75萬人,城鎮人口827.7萬人,城鎮化率77%。 [2-3]
蘇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蘇東南部、長三角中部,是揚子江城市群重要組成部分,東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 [138] ,地處東經119°55′~121°20′,北緯30°47′~32°02′之間。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占總面積的2.7%。蘇州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種植水稻、小麥、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 [4-5]
蘇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歷史,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人間天堂”的美譽。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蘇州古典園林和中國大運河蘇州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6-7]
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和項目名單。
蘇州發現了許多遠古文化遺址,尤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為豐富,著名的有趙陵山遺址、少卿山遺址、綽墩遺址、草鞋山遺址、羅墩遺址等,其中趙陵山遺址在1992年被列為全國考古遺址重大發現之一。
商朝末年,中國西北地區姬姓周氏族首領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避位讓賢,從岐山下的周原,千里南奔,來到長江下游南岸的梅里,與當地居民結合,建立“勾吳之國”。公元前11世紀中葉,周滅商,實行分封制。周武王尋得已在吳地為君主的泰伯、仲雍五世孫周章,封其為諸候。“勾吳”遂成為諸侯國,正式納入西周版圖。周簡王元年(公元前585年),壽夢繼位稱王,吳國始有確切紀年。從壽夢起,吳國國勢日盛,并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躋身大國爭霸的行列。周靈王十二年(公元前560年),吳國君位傳至二十世孫諸樊,國都南遷。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吳地悉歸越國所有。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囯滅越國,吳國、越國之地盡屬楚國。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楚相春申君黃歇被封于江東,吳地遂成為春申君封地。
戰國末年,秦國在其轄境行郡縣制。秦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俘楚王負芻,以長江以北楚國之地建楚郡;二十五年,王翦逐次攻取楚國在長江以南之地,遂將楚郡分為九江郡、鄣郡、會稽郡;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正式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吳地屬會稽郡,郡治在吳國故都(即今蘇州城址),并以郡治所在地設吳縣,為所轄二十六縣首邑,吳縣之得名自此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項梁、項羽在吳縣起兵反秦。秦亡后,楚漢相爭中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領梁、楚等九郡,會稽郡亦屬楚